習近平《擺脫貧困》用典之敬民篇⑤
善為國者,愛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
—— 1990年4月,《同心同德 興民興邦》,《擺脫貧困》第208頁
出處:
武王問于太公曰:“治國之道若何?”太公對曰:“治國之道,愛民而已。”曰:“愛民若何?”曰:“利之而勿害,成之勿敗,生之勿殺,與之勿奪,樂之勿苦,喜之勿怒,此治國之道,使民之誼也,愛之而已矣。民失其所務,則害之也;農失其時,則敗之也;有罪者重其罰,則殺之也;重賦斂者,則奪之也;多徭役以罷民力,則苦之也;勞而擾之,則怒之也。故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
——漢·劉向《說苑·政理》
釋義:
本句出自漢劉向《說苑·政理》。意思是,善于治國的人對待民眾,就像父母對待自己的孩子、兄長愛護自己的兄弟一樣,聽到他們遭受饑寒,為之感到哀傷;見到他們勞苦的狀態,為之感到傷悲。這段話是姜太公在回答周武王關于“治國之道”的問策。他的回答是:“愛民”。怎么做?他舉出了反例:讓農民錯過農時、賦稅過重、徭役頻發、勞民擾民。在農耕時代,是否按照農時耕作,是農民一年生計的決定因素;賦稅和徭役的程度,也決定著人民的負擔輕重。而在今天,這段話對我們的啟示是:給市場創造寬松的環境,讓民間的創造力涌流,取消各種條框與限制,不與民爭利。(李穎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