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市委、市政府印發重要實施方案
中共寧德市委寧德市人民政府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實施方案
(2024年2月29日)
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根據黨中央、省委有關“三農”工作的決策部署,結合我市實際,制定如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對福建對寧德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習近平總書記給壽寧縣下黨鄉鄉親們回信5周年為契機,以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為引領,立足山海特色、山海協作、山海文化、山海環境,著重在黨建引領、產業先行、以城帶鄉、文化賦能、生態宜居等方面下功夫,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群眾可感可及的實事,為奮力譜寫“寧德篇章”強基固本。
二、主要措施
(一)同責同管保障糧食安全
1.確保糧食生產穩定。壓緊壓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嚴格縣級黨委和政府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落實我市糧食生產安全“7條措施”等工作措施,確保糧食播種面積穩定在134.9萬畝以上、產量保持在47.8萬噸以上。大力發展雙季稻、再生稻,鼓勵菜稻、菌稻、稻油等糧經輪作,扎實推進新一輪糧食產能提升行動。持續深化“我在寧德有畝田”活動。實施糧食單產提升工程,集成推廣良田良種良機良法。加強特色油料生產,大力發展短生育期油菜種植,深入實施油茶生產三年行動,全年建設豐產油茶林5.83萬畝以上。鼓勵擴大水稻完全成本保險、再生稻再生季保險。
2.踐行大食物觀。多渠道拓展食物來源。強化生豬產能調控,保持能繁母豬存欄穩定在7.9萬頭左右,生豬規?;B殖場在169家以上。推進設施蛋禽、肉禽和草食動物規模養殖,提升鮮蛋自給保障水平。大力發展蔬菜設施栽培,加快蔬菜集約化育苗基地建設。優化果樹區域布局、品種結構。鼓勵發展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積極開發森林食品,推廣林藥、林菌、林蜂等林下種養模式,新增林下經濟基地面積0.96萬畝以上。優化海淡水漁業發展空間布局,積極推廣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深水抗風浪網箱和外海貝藻類吊養等生態養殖模式,穩步提升水產品總產量。加強“菜籃子”產品應急保供基地建設。
3.增強糧食調控能力。落實新增糧食儲備規模任務,提高糧食收儲調控能力。推進中儲糧項目建設,支持糧油加工、流通企業發展,健全糧食應急供應網絡,加強糧油市場監測預警和糧食流通監管,確保市場供應量足價穩。深化多渠道產銷協作,動員組織轄區內企業參加各類糧食交流交易會。實施糧食節約行動,推進全鏈條節糧減損。
4.嚴守耕地保護紅線。落實新一輪國土空間規劃明確的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保護任務目標。改進耕地占補平衡管理,堅持“以補定占”,以市域內穩定利用耕地凈增加量作為下年度非農建設允許占用耕地規模上限。加強退化耕地治理,實施耕地有機質提升行動。嚴厲打擊非法占用農用地犯罪和耕地非法取土。持續整治“大棚房”。落實我市防止耕地“非糧化”、耕地保護等工作措施,分類穩妥推進違規占用耕地整改復耕和撂荒地治理。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多途徑種好用好無人耕種的撂荒地??茖W合理制定耕地恢復計劃,推動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查清的“即可恢復”、“工程恢復”土地有計劃逐步復耕。
5.抓好防災減災救災。加強氣象災害短期預警和中長期趨勢研判。持續推進閩東大水網建設專項行動,攻堅推進中心城區湖庫連通、穆陽溪引水一期、龍虎岔水庫引水等引調水工程,持續完善閩江、賽江等重要江河防洪體系。推動海洋漁船北斗定位等終端應用,完善縣鄉村三級漁船管理。加強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推進松材線蟲病疫情防控攻堅戰,遏制重大區域性疫情發生。全面加強森林防火工作。持續做好口岸檢疫和外來入侵物種防控,加強進境糧食、外來種子種苗檢疫監管。開展農村道路交通、燃氣、消防等重點領域安全隱患治理攻堅。加強農村防災減災工程、應急管理信息化和公共消防設施建設。
(二)科技創新驅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6.加快推進種業振興。強化特色地方品種和特有農業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護和創新利用,探索建立種質資源共享機制,加快市級農業生物種質資源庫建設。加快水產、茶葉、食用菌、畜禽、蔬菜、中藥材等種業基地建設。加快東海水產研究所寧德創新研究院、海水養殖生物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和中國白茶、福安葡萄、太子參產業研究院等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的茶苗、大黃魚、海參等優良品種。
7.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灌區管理,保障中型灌區正常運行,增強灌區灌溉供水保障能力。編制市縣兩級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實施方案,優先把具備水利灌溉條件的耕地建成高標準農田,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5萬畝以上。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戶等直接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管護。推廣縣級數字農田管理模式,實施地力提升工程。推進鹽堿耕地改造提升,推廣種植耐鹽水稻、蔬菜等新品種。全面推進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
8.推動設施農業現代化提升。加強適用農機推廣,持續落實農機購置、應用、報廢更新補貼政策。實施糧食產地烘干能力提升三年行動,培育區域農機服務中心,推進農作物補短板促全程行動。加快老舊設施大棚改造提升,提高畜禽養殖規?;?。推進漁港建設,加快漁船更新改造。推動深遠海養殖裝備“閩投霞浦1號”試驗投產,探索推行紫菜海帶“光伏+儲能+烘焙房”模式。新建花卉設施4萬平方米以上。創建一批數字農業創新應用基地、農業物聯網應用基地。
9.提升農業科技創新推廣能力。深化產學研用協同創新,積極探索與國家科研院所協作攻關的新模式新路徑。深化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強化公益性服務功能。建設一批“科技村落”和產業研究院,增強“科技小院”服務能力。
(三)產業先行加快特色現代農業發展
10.提升特色產業綜合競爭力。做足山海特色文章,持續推進優勢農業提效專項行動和“八個一”工程,深化“三產三新三鏈”融合,進一步形成“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發展格局,力爭“8+1”特色產業全產業鏈總規模達2500億元以上。落實市人大常委會《關于促進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決定》,推動“三茶”統籌發展。接續實施食用菌專項,推動食用菌生產向規范化標準化升級、產品向高附加值延伸。深化大黃魚產業發展,做精紫菜、鮑魚、海參等優勢產品,推動深遠海養殖發展。做好果蔬等土特產文章。持續推進屏南、周寧高山冷涼花卉、柘榮太子參發展,建設豐產竹林示范片1萬畝以上。實施鄉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用好我市《新形勢下促進文旅經濟高質量發展激勵措施》,培育申報一批省級全域生態旅游小鎮和省級金牌旅游村。積極發展畬醫畬藥和畬族銀飾服飾等民族特色產業。持續推進古田、福鼎、福安國家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
11.促進優勢農業集聚高效發展。深入實施“農業產業載體標準化建設年”活動,加快創建一批省級以上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一村一品”專業村。推進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建設。加快布點打造農業小微園、電商園、物流園、食品加工園,推動產量產值“雙增長”、促進行業地位和品牌效應“雙提升”。推進農產品生產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協同發展,改造提升農產品加工設施,支持區域性預冷烘干、儲藏保鮮、鮮切包裝等初加工設施建設,發展智能化、清潔化精深加工,支持發展中央廚房等模式。開展小食品集中加工園區(樓棟)建設試點。深入推進縣域商業體系建設,支持發展農村物流倉儲中心和運輸設施,布局建設縣域產地公共冷鏈物流設施。發展鄉村土特產網絡銷售,加強農村流通領域市場監管。
12.擴大寧德農業品牌影響力。深入實施農產品“三品一標”四大行動,推進國家現代農業全產業鏈標準化示范基地創建,增強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能力。落實農業品牌精品培育計劃,壯大“0593寧德號”市級區域公用品牌,加大寧德大黃魚、福鼎白茶、福安葡萄、古田食用菌、柘榮太子參、周寧高山馬鈴薯等區域公用品牌營銷推廣力度,新增綠色、有機、名特優新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33個以上。打造“一縣一節慶、季季有活動”農業品牌特色推廣平臺,辦好大黃魚文化節、世界銀耳大會等活動,組織企業積極參加國際國內知名展會,推動公用品牌與企業品牌互相促進。加強食用農產品產地質量安全控制和產品檢測,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信息平臺,推進承諾達標合格證與一品一碼追溯并行,提升“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食品安全監管能力。
13.加快綠色生態農業發展。推廣“五節一循環”等綠色發展模式,推進國家級生態農場創建,深化福安、柘榮、屏南等省級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建設。開展重點區域林相改善行動,拓展造林綠化空間。建設一批“以竹代塑”應用推廣基地,推進竹業高質量發展。推動畜牧水產養殖業綠色轉型。實施水產健康養殖“五大行動”,加快發展增殖放流和大水面生態漁業。推動化肥農藥等投入品減量增效,提升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水平,推進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及廢舊農膜、肥料農藥包裝物回收。
14.加快寧臺農業融合發展和農業對外開放。主動融入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深入推進寧臺現代農業合作。支持霞浦爭創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爭取在深海養殖、農產品精深加工、精致農業、高山花卉等領域,謀劃落地一批寧臺現代農業合作項目。繼續推進屏南、蕉城閩臺農業融合發展推廣縣建設。加強寧臺特色鄉鎮對接交流。密切與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有關成員國農業領域合作,吸引國(境)外優質要素資源投向我市特色現代農業。擴大特色優勢農產品出口,持續推進農業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基地創建。積極參與閩茶海絲行等經貿活動,提升閩東茶葉的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
(四)生態宜居提升鄉村建設水平
15.提升村莊差異化發展水平。以縣域為單位開展新一輪村莊分類,因地制宜推進不同類型村莊建設。按照中央和省里要求,落實好鄉鎮行政區劃和村級建制調整優化的各項工作。啟動村莊規劃編制實施星級評定工作,做好既有村莊規劃評估優化,強化鄉村空間設計和風貌管控,打造一批規劃編制實施樣板村莊。逐步建立“一村一檔”的常態化村莊規劃管理機制。
16.深化農村人居環境分類晉級。持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分類晉級專項行動,提升農村建設品質,建設一批居住、交通、水環境等重點項目,標準版、提升版覆蓋率分別提高到80%、40%以上。加強鄉村“五個美麗”建設,引導農民積極參與鄉村微改造、精提升,促進美麗生態美麗經濟有機融合。推進村莊清潔行動,抓好農村廁所管護,持續打造農村廁所革命樣板縣。統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與小微水體、黑臭水體等治理,加強農村改廁與生活污水治理有效銜接。推進以縣域為單位實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市場化,推進鄉鎮全鎮域落實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機制。持續開展農村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防治垃圾入河下海。協同推進農村有機生活垃圾、廁所糞污、農業生產有機廢棄物資源化處理利用。
17.保護修復鄉村生態環境。深入踐行“三庫+碳庫”生態理念,持續優化山海環境。全面推行林長制,植樹造林9.5萬畝以上,開展古樹名木搶救保護復壯。深化河湖長制,加強河湖生態系統建設,治理水土流失15萬畝以上。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實施重要濕地保護和修復工程,推進環三都澳濕地水禽紅樹林自然保護區建設,抓好互花米草生態修復提升,完成閩西北山地丘陵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5.146萬畝以上。啟動建設寧德首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有序推進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和限額捕撈,落實休禁漁制度。因地制宜開展水產養殖尾水治理。加強耕地土壤重金屬污染源排查整治。強化“生態云”平臺應用。
(五)黨建引領增強鄉村治理實效
18.深化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堅持大抓基層鮮明導向,強化縣級黨委抓鄉促村責任,健全縣鄉村三級聯動爭創先進、整頓后進機制。完善農村基層黨組織對同級其他各類組織領導制度,全面推行“四議兩公開”“六要”群眾工作法及村級議事協商制度。按“三個一遍”要求開展“黨建體檢”,常態化整頓轉化軟弱渙散村黨組織。深化鄉村振興主題培訓,全覆蓋開展縣鄉村干部培訓和農村黨員進黨校集中輪訓。健全村干部隊伍選育管用機制,實施村黨組織帶頭人后備力量培育儲備三年行動。深入開展“黨建聚力為民、共建美好家園”活動,把黨員群眾組織起來,各方面力量資源整合發動起來,共同打造具有寧德特色的抓黨建促鄉村振興典型集群。深化黨建聯建,推行中心村(片區)黨組織聯結、產業鏈黨組織聯動、跨縣跨鄉跨村黨組織聯建等黨建聯合體模式。優化以鄉鎮、村黨群服務中心為基本陣地的鄉村綜合服務設施布局,實行“一站式服務”、“一門式辦理”。推動市縣巡察向村級黨組織延伸,強化對村巡察,加強鄉村干部隊伍監督管理。切實用好基層小微權力監督平臺、“點題整治”、強基促穩等載體抓手,集中整治群眾身邊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強化鄉鎮對縣直單位派駐機構及人員的管理職責,加大編制資源向鄉鎮傾斜力度。嚴格實行上級部門涉基層事務準入制度,健全基層職責清單和事務清單,推動解決“小馬拉大車”等基層治理問題。
19.突出山海文化賦能。實施城鄉精神文明融合創建工程和“循跡再奮進”新時代文明實踐提質培優工程,深化文明村鎮創建。繼續開展“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宣傳教育活動,推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鄉村,打造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窗口,講好“寧德故事”。加強閩東紅色文化、畬族文化、海洋文化、廊橋文化、茶文化等鄉村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強化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民族特色村寨保護和利用。支持福鼎白茶申報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坦洋工夫申報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加快培育“文化+”新模式新業態。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系列活動,舉辦群眾喜聞樂見的群體性文化活動和體育賽事,開展“三月三”等民族特色活動。深化移風易俗,持續推進農村婚喪嫁娶領域突出問題治理,探索推行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孝老愛親等約束性規范和倡導性標準,倡導文明健康生活方式,遴選推介一批優秀村規民約。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推廣清單制、積分制等有效辦法。
20.推進法治鄉村和平安鄉村建設。落實“八五”普法規劃,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深化民主法治示范村創建。加強農村“法律明白人”培養管理,推進縣級法律援助機構建設,提升鄉鎮公共法律服務工作站規范化水平。扎實開展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三年行動”,全面推廣“1+6+N”法治服務矩陣。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規范建強“海上社區”,全面推行信訪工作法治化建設,常態化開展矛盾糾紛大排查大化解專項行動,規范網格化服務管理。持續實施“千長掛千所、萬警進萬村”工程,推進警力下沉基層。常態化開展農村地區掃黑除惡斗爭,持續防范和整治“村霸”,依法打擊農村家族宗族黑惡勢力及其“保護傘”。持續開展打擊整治農村賭博違法犯罪專項行動,打擊治理電詐等突出問題。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提高治安風險隱患防控能力。
(六)以城帶鄉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21.有效發揮縣城作用。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提升縣城綜合承載能力和治理能力,促進縣鄉村功能銜接互補、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優化縣域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構建以縣城為樞紐、以小城鎮為節點的縣域經濟體系,擴大縣域就業容量。以縣域為單位全面梳理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現狀,制定補短板、強弱項五年行動方案。發展壯大中心鄉鎮,輻射帶動周邊鄉村發展。實施新一輪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行動,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將城鎮常住人口全部納入住房保障政策范圍。
22.加快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推動縣城與大中城市交通高效聯通,優化縣城路網結構,加快電力、燃氣、供水、排水等老舊管線更新改造。建設“四好農村路”,新改建農村公路242公里以上,改造危橋16座以上。完善農村寄遞物流體系,打造一批客貨郵融合線路、綜合運輸服務站。建設農村供水保障工程,推進城鄉供水一體化。鞏固提升農村電網,建設一批“村網共建”電力便民服務點。繼續實施農村危房改造,鞏固農村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整治成果。持續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統籌建設區域性大數據平臺,加強農業生產經營、農村社會管理等涉農信息協同共享。推進農村“雙千兆”網絡建設與完善,加快革命老區信息新基建建設。持續完善廣播電視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市縣兩級應急廣播系統建設。
23.促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發展。堅持公共服務跟著人口走,優先提升縣城和中心鎮公共服務水平,推動實現鄉鎮和行政村基本公共服務廣覆蓋,逐步縮小城鄉公共服務差異。優化義務教育優質資源配置,持續改善鄉村辦學條件。實施縣域普通高中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加強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服務能力建設,穩步提高鄉村醫生中具備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人員比例。深化醫療“優質服務基層行”活動,鼓勵縣級醫院與鄉鎮衛生院建立緊密型縣域醫療衛生共同體。結合緊密型縣域醫共體醫?;鹂傤~打包,逐步提高縣域內醫?;鹩糜卩l村醫療衛生機構比例,加快將符合條件的村衛生室納入醫保定點管理。持續提升農村傳染病防控和應急處置能力。加強縣鄉村三級農村養老服務網絡建設,建設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互助孝老食堂。健全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多繳多得、長繳多得”激勵機制。加強農村生育支持和嬰幼兒照護服務,做好流動兒童,留守兒童、婦女、老年人,殘疾人等關心關愛服務。支持建設鄉村戲臺、城鄉公共文化新空間,建設一批符合農民需要的全民健身場地設施。
24.深化新時代山海協作。著眼促進共同富裕,不斷豐富完善山海協作寧德模式,加快構建山區與沿海一體化高質量發展格局。主動融入福州都市圈、閩東北協同發展區建設,推動壽寧、周寧與福州馬尾、倉山的對口協作。持續推動市域山區與沿海對口幫扶,探索“飛地經濟”新模式,促進山海產業配套互促、文旅經濟互動、公共服務共享、生態環境共治。全面落實支持少數民族鄉村“5條”、老區基點行政村振興“7條”、海島振興“9條”等系列政策措施,加大政策、資金、項目、人才傾斜支持力度,力促民族鄉村、老區、偏遠山區、海島地區協同發展。
(七)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
25.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壓緊壓實防止返貧工作責任,健全完善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落實好《寧德市防止返貧精準救助方案》等政策措施,確保“零返貧”。加強農村高額醫療費用負擔患者監測預警,及時落實醫療保障和救助政策。落實財政、金融、創業就業、消費幫扶等政策,確保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優先用于產業發展,引導發展庭院經濟,健全脫貧人口持續穩定增收機制。加強農村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救助幫扶,健全分層分類社會救助體系,增強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效能。推動防止返貧幫扶政策和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政策銜接并軌。對農村困難殘疾人給予重點幫扶。
26.促進農民就業增收。落實穩崗就業援助政策,重點引導群眾在我市四大主導產業發展中實現就近就業增收。積極推廣以工代賑方式,鼓勵在高標準農田、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等鄉村建設中優先吸納符合條件的農民就業。加快建設一批公益性質的零工市場、零工驛站,打造“網購式”零工平臺,推行“家門口”就業服務圈,促進多渠道靈活就業。加強返鄉入鄉創業園、農村創業孵化實訓基地等建設,持續開展“師帶徒”活動,以創業帶動就業。做好大齡農民工就業扶持。加強拖欠農民工工資源頭預防和風險預警。
27.加快把農民引入現代農業發展軌道。深入開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升行動,完善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和標準體系建設,完成建設古田、福安、福鼎“中心—站—員”服務體系。實施“強村共富”三年行動和農村黨員創業致富示范基地創建行動,全面推廣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推廣“百萬村財”“聯村聯社”等模式,抓好新一輪扶持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和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持續深化“黨建引領村社共建”,推動農村基層黨組織與供銷合作社共同建成一批立足當地產業優勢、聯農帶農成效明顯的為農服務綜合體。
28.強化農村改革創新。保持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推動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促進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健康發展,嚴格控制農村集體經營風險。落實農村集體資產有關稅收減免政策。主動融入全國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先行區建設,持續推進周寧、柘榮2個省級林業改革發展特色試點縣建設。規范農村宅基地管理,加快房地一體宅基地確權登記頒證。拓展農村生產要素流轉融資平臺功能,市級財政對平臺貸款予以貼息支持。持續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農墾改革和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
三、工作保障
29.健全完善“三農”工作體制機制。全面落實鄉村振興責任制,實行“一把手”負總責,健全協調會商、激勵表揚和“一季一現場”會議機制。統籌開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壓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責任。充分發揮市縣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牽頭抓總、統籌協調作用,加強市縣黨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建設。鞏固拓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成果。對標“千萬工程”經驗,突出閩東特色,實施“千村示范引領、萬村共富共美”工程,按照中央和省里部署,開展鄉村振興示范創建。弘揚傳承“四下基層”優良作風,落實黨員領導干部黨支部工作聯系點制度、鄉鎮領導班子成員包村聯戶制度,深入調查研究、現場辦公,推動解決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落實精文減會,優化基層督查檢查考核,堅決整治形式主義,切實減輕基層負擔。
30.統籌資源要素配置支持鄉村振興。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一般公共預算優先保障領域,穩步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比例,創新鄉村振興投融資機制,確保投入與鄉村振興目標任務相適應,規范用好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政策工具,支持鄉村振興重大工程項目。加大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力度,鼓勵金融機構拓展多元化融資模式,創新特色信貸產品,保持涉農貸款余額持續增長。發展農村數字普惠金融,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發揮農業信貸擔保體系和政府投資基金等作用,擴大“三農”主體融資可得性。持續推進地方優勢農產品保險增品擴面提標。鼓勵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有效防止和糾正投資經營中的不當行為。加強涉農資金項目監管,嚴厲查處套取、騙取資金等違法違規行為。強化鄉村振興用地保障,穩妥有序開展以鄉鎮為基本單元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保障鄉村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用地。
31.凝聚鄉村振興合力。落實鄉村振興人才支持計劃,加大鄉村本土人才培養,持續選派“一書記三大員”開展“組團式、片區化”服務,深化鄉村振興特聘指導員工作,加強黨員干部駐村任職常態化管理服務。強化農業科技人才和農村高技能人才培養使用,完善評價激勵機制和保障措施。加強高等教育新農科建設,加快培養農林水利類緊缺專業人才。推進農村創新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實施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培育一批聯農帶農作用明顯的創業群體。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和學歷提升工程,發揮普通高校、職業院校等作用,開展農村實用技術遠程培訓。推廣醫療衛生人員“縣管鄉用、鄉聘村用”。深化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支持臺灣建筑師、文創團隊參與鄉村建設,創建一批合作樣板縣(鎮、村)。大力培育“新農人”“新創客”,開展“我的家鄉我建設”行動,發揮工會、共青團、婦聯、工商聯等群團組織優勢和力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能人回鄉、農民工返鄉、企業家入鄉,帶動廣大農民群眾用雙手建設美麗幸福家園。
來源:閩東日報
編輯:陳娥
審核:陳小蝦 周邦在
責任編輯:劉寧芬